“打工人”狂欢的背后,有着沉默的三亿人啊!
?
天府事变,见字如面

你好,我是李临安。
我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属于打工仔还是属于打工人?
临安今年大四,在杭州实习,既要忙着公司的事又要忙着公号的事,有时候经常深夜才点上一个外卖。
我还记得,上个星期某一天,推文已经准备好了,下班见到天是亮的,有太阳柔弱的光。仰头看天,舒畅的深呼了一口气,内心竟感到十分惬意。
真的好久好久没见到下班的太阳了,只是鼻子一酸,我怎么把生活给弄丢了。
没进电子厂之前我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今我在厂里上着班,零件和零件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晚安,打工人。
其实,“打工人”的梗之所以爆火,大概是因为它让这千千万万的上班族找到了某种归属感,消去了某种孤独感——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众生皆苦,没有谁是草莓味”
“芸芸众生不过都是如此”
“苍天饶过谁”
……
是对互联网话语权的运用,是对现实的感慨,也是对压力的释放。
一张张街头剪影给出了答案——
真正的打工仔——




他们的样子,你熟悉吗?
在现实的世界之中,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国有一小半的人口,月收入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还少,且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
而这,还是他们进城打工获得相对更好的收入之后的统计结果。
这之前的情况呢?
但,有时候相对的富裕,也在限制着我们对贫穷的想象力。
有人实现了“车厘子自由”,也有人连“卫生巾自由”都没能实现。
一位微博网友偶然发现,有很多人喜欢购买没有牌子的散装卫生巾,满满一大包100片,价格却只有21.99元。



若不是被生活逼迫到没办法,谁愿意拿命换钱?
活着,对有些人来说是“过怎样的生活”,而对有些人而言是“怎样才可以生存”。
原来,为了生存,娱乐、健康,乃至性命,都是可以舍去的。
若不是为了生存,又有多少人会愿意抛下父母、子女,背井离乡,成为一名“打工仔”?
制造、建筑、零售、餐饮、交通、维修……
没有他们不能做的行业。
烈日、雨水、高空、泥泞……
没有他们不能忍的环境。
街边、巷里、楼道、角落、地下室……
没有他们不能住的地方。
他们在命里求生,在生里争命。
这世上好像就没有他们咽不下的苦。
可是说到底,他们也是人啊。
是人就是有极限的。
他们又怎么可能无病无痛,刀枪不入?
实际上,“生命危险”时时埋伏在这些打工仔的身边。
对于建筑工人而言,当他们走上手脚架的那一刻,死神的镰刀或许就已悬在他们头顶上。
就在几天前,北京大兴区一建筑工地内,一名监理在工作中不幸坠楼身亡。


——是的,很至于。
当人人对油漆桶中散发出刺鼻的气味避之不及时,“油漆工”依然是倍受打工仔青睐的工作。
因为这份工作相对高薪——即便这份“高薪”需要他们用健康交换。
但是对于打工仔,实现“维权”却难得多。
毕竟,这世上总有人会挑软柿子捏。
一方面,文化程度的限制让他们无从下手,有时只能采取最原始、最笨拙的方法。
而这些方法搞不好还会害了他们。
另一方面,习惯于体力劳动的他们又哪里料得到世间有这么多的险恶与算计。
——同时,能为之发声的人,少之又少。
一方面,站在社会大队伍中间的我们,太习惯向前看了——总是在“酸”上层的人种下的柠檬树与柠檬果,视线之中,哪里给后面和底层的角度留了空间。
另一方面,缺少社会资源与信息的他们,就像被困孤岛。
对于那些连好用的手机都买不到、不会用的人,一切更是谈何容易?
千千万万的上班族当中,很多人至少是可以哭喊的猫。
打工仔的存在更像是那幅画——难以发声。
因为,仅仅是生存,就已经占据了他们全部的精力,耗尽了他们全部的力气。

事实上,在这个社会上同情真正弱者的声音越来越少。
甚至出现了“穷就是不努力” 、“穷就是活该”这样的声音 。
香港富豪田北辰就是其中一位。
节目中,策划人安排他去做清洁工。
他筋疲力尽做了一天,伴随他的是恶臭、冷眼与无休止的体力劳作。
当这一切结束,交到他手上的工钱却仅仅只够吃最便宜的便当。
路费?那需要再打一份工才够。
想换有热水的住处?那已不是再打一份工能解决的问题了。
在这种日子里,最重要的只有温饱,其他根本无暇顾及。

我们都是被现实紧紧拴住的人,有些时候,不管我们怎样挣扎,努力的作用可能都只是改善,而非质变与突破。
幸好,这种绝望的日子在田北辰的人生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两天体验之后,他决定放弃。
然而,类似的“绝望”在打工仔的生活中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出现。
有些人,光活着就已经耗尽全力了啊。
甚至,被现实的枷锁紧紧捆住的他们,连放弃的选择权都没有。
因为,他们拼尽全力追寻的“生存”,往往不止是为了自己。
同我们一样,打工仔是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过客,却也是自己家人眼中的子女、夫妻、父母,还有顶梁柱。
他们有退路吗?
——没有的。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很多是没有退路的,我见过很多年轻人立在路中间哭,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
那些争分夺秒挣钱养家的打工仔,又有几人能真的说出“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呢?
没有钱,怎么谈生存和其他?
——人生好难啊,赚钱好难啊,活着好难啊。
纪录片《差馆》中有这样一幕:
一个姑娘,已经买了过年回家的票,但这几天不想闲着,就想卖点开心果赚点外快,结果就被抓了。
别人问她进来感觉怎么样。
姑娘红着眼睛说:
感觉钱很难赚。
最近几年流行一句话——“寒门再难出贵子。”
想来的确有道理。
资源的流动,让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在我国,底层 50%人口的平均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为 15%。顶层 10%人口的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收入的 4 倍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份额高于 40%(税前)。
互联网时代,万物看似触手可及,世界好像近在眼前。
可是一切又隔得那么远。
跨阶层的门槛越来越高,信息壁垒越来高……

你是否想过,“打工人”的段子为何如此轻易地实现了“人传人”?
大概是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疲惫。
这些好像已经成了人们的生活逃不开的底色。
苦中作乐也随之成了我们的必备技能。
于是,我们有了强烈的吐槽欲,再借信息技术的东风之力,将其广为传播,自然便成就了“打工人”。
正如《过劳时代》提到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物质丰富了,业余时间却变少了。
我们曾满心欢喜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其实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
这一现象就像一个牢笼,关住了所有的人。
现实如此。
玩梗、发泄、释放——一切若是适度,本也无可厚非。
只是,我们别忘了,自己的身边,还有近三亿的、真正的打工人。


Il n'ya qu'un héro?sme au monde : c'est de voir le monde tel qu'il est et de l'aimer.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自纪录片《差馆》,部分图片来自好奇博士《去他妈的生活,干就完了》
是啊,在万马齐喑中,总得有人行歧路,逆大流,在蒙昧与垂死中发出呼喊,振聋发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