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府事变,见字如面

2020.12.12
你好,我是李临安。
今天的文章来自楚意,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东北女子。
关于东北,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只是不知道你的看法里有几分是自己的思考,有几分是网络上的人云亦云?
不知何时起东北成了地域黑的中心,楚意知道这篇文章可能会招黑,但她还是写了,她想为家乡说句公道话。
临安也请大家摘掉有色眼镜去看东北,去看每一个正在遭受地域黑的地方。
这些土地都是中国领土,这些土地上的人民,都是华夏儿女。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呀。
作者/云楚意
编辑/李临安
此事的起因是一位网友把黑龙江雪乡景区内的物价发到网上,并吐槽价格太高。雪乡的茶叶蛋每个4元,玉米每根8元,奶茶每杯8元。被推上风口浪尖的烤肠,每根15元,几乎是正常售价的8倍。这个价格与自家楼下相比很贵,但作为景区的物价,贵不贵呢?雪乡零下三十几度的气温,与牡丹江市相隔160多里。若是遇到大雪封山,一根不起眼的烤肠也是稀有物品,更何况还给你烤热乎了。为了证明雪乡烤肠不贵,这篇文章拉来泰山山顶的矿泉水做比较。泰山山顶的矿泉水一瓶五块钱,定价属于景区内的清流。于是这篇文章遭到网友全方位攻击,诸多自媒体写手也纷纷登场。从历史背景到生存环境,从方言到性格,全面否定东北人。还有文章说“投资不过山海关”完全正确,因为东北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人,我自己也觉得那篇公关文有失水准。可即便文章措辞不当,也不应该把全体东北人批得体无完肤!我国地域黑盛行已久,比如河南人偷井盖,上海人小家子气,山西都是煤老板……这么多标签组合起来,东北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不讲卫生、愚昧无知、满身匪气的代名词。哪怕他们从没有到过东北,从没有接触过东北人,可在心底,已经对这个地区开始排斥。我前不久退出了一个聊了很久的微信群,还在退群前吵了一架。他说都不是,只是看网上信息,就觉得这个群体都是低下的。我满腔怒火据理力争,可一番争吵后上网搜索,却悲哀的发现他说的竟然是事实。明明我们才是被欺负的一方啊,可却像哑巴吃黄连一般,有苦说不出。若是因为距离近就可以这么叫,那么下面的说法,是不是也可以?2018年吉林松原地震,有人在微博上骂东北狗,瞬间被人肉并要求道歉。最后,即便扬子晚报真的没有侮辱东北人的心思,可是这条微博下有很多恶意评论,还引发了网友大讨论。那么作为引出此事的扬子晚报,是不是应该出面解释一下呢?评论已经开始地域黑了,但扬子晚报依旧不解释不删除,还能说没有恶意吗?这样一个重量级媒体,即便是微博,也有专业人员编辑吧。但“东北狗”三个字就在最显眼的位置明晃晃的放着,被所有人选择性看不到。最初认为疫情是吃野生动物引起的,网上就说东北人吃野味。但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东三省几乎占了五分之一。可就在东三省的医疗队全面进驻湖北开始救治的时候,竟然还有大批人在网上质疑他们的医学水平。这还只是开始,后来湖北疫情刚刚稳定,东三省就遭到了围攻。一个常住人口不到七万的边境小城,拿什么抵挡从俄罗斯源源不断输入的病例?但逐年下滑的GDP,被迫出走的高材生都表示这里已经不再辉煌。欺负曾经辉煌现在落魄的人,远比欺负一直很穷的人,更有成就感。就像马云,刚刚露出一点颓势,就从马爸爸变成了万恶的资本家。建国初期东北被称为“共和国长子”,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共和国长子的称号,是东北掏空了千万年才积累起来的自然资源换来的。我们不是非要翻旧账,不是非要用过去的辉煌来给现在加码。东北也从来不躺在功劳簿上夸夸其谈,我们只是被黑的太惨了!90年代前东北是牺牲自己支援全国,还是全国牺牲自己支援东北?按照他的逻辑,90年代之前国家把最好的企业设在东北,全国顶尖人才奔赴东北,因此是全国都在支援东北。若是这个逻辑成立,那么现在是全国都在支援深圳特区么?还有人用不知道从哪个地摊小报得到的数据来长篇累牍抹杀东北曾经的成绩。不想解释了,懂得人自然懂,不懂得人,解释就是浪费唇舌。去年年底的时候,在福州打工的黑龙江男子赵宇听到楼下有女子呼救,他下楼看到一名男子强迫这名女子与其发生关系。赵宇立刻上前制止男子的行为,在拉扯中还踹了施暴的男子几脚。当地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标题是“见义勇为福州赵先生”。后来施暴的男子说自己被打出二级伤残,赵宇以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同一家媒体的文章,标题变成了“东北赵某福州恶意伤人”。此事的后续报道是赵宇被评为福州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英雄并没有心寒。如此喜欢讲籍贯,李文亮辽宁锦州的身份,怎么没人提呢?除了媒体带节奏,东北人自黑,也是东北被人歧视的原因之一。上学时我们现代汉语的老师去北京进修,与她一起进修的老师就会问:赵家班确实提升了二人转的知名度,也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他们在取得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把经过改编的东北话传播到全国。甚至一些荤段子和低俗恶趣味也在他们的大力宣传中,与东北人画上了等号。长达12部的《乡村爱情》给无数人带去欢乐,也进一步固化了东北人的形象。《乡村爱情》原本的主题是农村青年在种种束缚中拼搏创业,展现的是新一代农村人的思想和奋斗。可是从第二部开始画风突变,甚至开始无止境的吵架、离婚、复婚。后来更是严重注水,两分钟就能说完的事情,下一集还在说。可偏偏就是这样严重脱离现实的电视剧竟然拍了十几部,有好多还是央视播出的。在这样的宣传下,东北普通人即便喊破喉咙说自己的生活不是那样的,又有几个人能听到呢?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认为它是温暖的,体面的,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我很喜欢东北,这里的一座座城市都充满温情,普通人奋斗之后也能得到幸福。我和我老公都是普通本科,但毕业几年就能在沈阳安家。我的姐姐初二辍学,姐夫专科学历,她们二人奋斗十五年,在长春有两个房子,两辆车。我们的房子确实比不了一线城市,若是把鹤岗的房价拿出来,恐怕连很多农村都比不了。我们有时间陪孩子旅游,有时间吃火锅看电影,有时间在阳光下慢慢走。没有996 ,没有长达六小时的通勤,不会被内卷化卷哭。更不会买了房子,入住几年后连小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长春连续十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可见东北人民生活的还不错。我老公的单位只是一家拥有四五十名员工的小公司,但疫情期间工资照发。他们老板说:“这个公司开了二十几年,我也攒下点家底。你们都有房贷车贷,不容易。我不能按照上班天数扣工资。”春天复工的时候,她每天早上会开车依次把这四个员工接过来,晚上下班再把他们依次送回家。但她说特殊时期,各家离得也不太远,接送就接送吧,安全。东北虽说遭受了太多的网络暴力,太多不明所以的地域黑。但东北人骨子里的担当,并没有因为多次被无故攻击而削减。请大家不要在不了解的时候妄下结论,不要因为东北的某件事就贬低全体东北人。吾唤李临安,文能曰武能日,一个99年出生的武汉大学生。
是啊,在万马齐喑中,总得有人行歧路,逆大流,在蒙昧与垂死中发出呼喊,振聋发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