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0岁还是处男,你们可以开始笑了”
↑↑↑
耽美剧,永远经久不衰的热门。
去年国产剧《陈情令》的风浪,一波三折延续至今;今年年初的泰剧《假偶天成》,各种风波不断,但也挡不住火爆。
而国庆后,日剧《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也猝不及防地来了。
豆瓣开局9.1分,第一集后最高飙到9.3。
才播一集势头就这么猛?必须要来聊聊了。
30岁还是处男
居然真的能变魔法师
30岁,处男,魔法,耽美,这几个词听起来似乎有些违和,但在这部剧里又莫名地产生了神奇化学反应。
有多神奇的反应?这么说吧。
剧名叫《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看过的网友建议改名为《到了30岁还是处男,就会找到男朋友》。
男主,小安,一名普通的社畜,勤勤恳恳工作,长相呆萌老实男生。
这天,是他步入30岁的第一天。
他如往常一样,到街角的小店买两个饭团当早餐,但是就在给老板钱时,他突然听到不知道哪传来一句话:“出现了,双饭团小子”。
嗯?是谁在说话?
小安在线疑惑。
还没等反应过来,老板给他找钱时,那个奇怪的声音又来了:“每天都吃居然吃不腻”。
是店老板的声音!小安瞳孔地震。
接着,诡异的事一件接一件。
人挤人等红绿灯时,小安耳边传来无数人抱怨的声音,但周围明明没有一个人说话。
原来他听见的是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要肢体接触就会触发这项技能。
接着,更吓人的事情来了。
电梯里,碰到了同事阿泽,一个优秀且受欢迎的高智商帅哥。
人太多把两人挤到了一起,“梯咚”出现了。
阿泽的心声也被听见了。
受全公司女生追捧的优秀的阿泽,居然在偷偷暗恋着男主小安。
这...剧情转得太快,感觉就像是为了让男主能不同寻常地得知阿泽暗恋自己,刻意设置了“读心术”这样的特异功能。
话是这样说也没错,但突然拥有的“读心术”,其实出处是公司前辈对他说的一句话——
“到了30岁还是处男,就会变成魔法师”
尽管这部剧的重点主放在双男主的相处火花上,只播了一集,不过看势头应该是部耽美甜虐剧。
但剧名《到了30岁还是处男,似乎会变成魔法师》本质上其实是一句带有“处男歧视”的梗,“魔法师”也是带有贬义的形容词。
在日本,有一个传说:当保持处男之身到达30岁,就可以转职成为魔法师,处子之身保持得越久,能使用的魔法就越多,威力也越大。
还出了专门的《魔法师转职表》,定下每5岁升一个等级。
≥25岁,正式魔法师
≥30岁,高级魔法师
≥35岁,大魔法师
≥40岁,魔导士
......
≥65岁,大贤者
≥70岁,就是法神了
于是,“到了30岁还是处男,就会变成魔法师”这句话被万千处男奉为“人生格言”并以自嘲。
同时,在日本,“全国处男联盟”也随之建立了起来。
一个由全国处男组成的“告别童贞学习小组”,旨在联合起来让每个成员都能丢掉童子之身。
剧中的男主小安,同事得知他还是处男后惊诧的表情和戏谑的语气,还有他警告同事不要太大声怕被第三个人知道的慌张。
无论是剧,还是“处男联盟”,都不难发现。
“处男”这个身份,对于大多数男生来说都是个包袱,甚至是“羞耻”。
因为他是处男
就活该被嘲笑?
“处男歧视”太普遍了。
在知乎搜索“处男”,跳出来的问题关键词大多关于“丢人”。
现身说法的例子,数不胜数。
才大一,就被室友嘲笑,还在饭桌上被禁言,因为“处男没资格说话”。
出社会工作了,如果被同事发现了还是处男这个事实。
即使工作能力再优秀,也要被不如你的同事冷嘲热讽。
没有性经验,怎就成了被嘲笑被羞辱的原罪?
处男的刻板偏见。
日本“处男联盟”里奉承着一位作家说过的话:“摆脱童贞早一天是一天,哪怕去风俗店也好,没尝过女人滋味的男人不是真男人!”
品一下这个逻辑,没有性经验=不是真男人。
这个刻板印象,在国内也同样存在。
当大多数人得知一位成年男子还是处男时,大致会有这样一个心理流程:
难以置信的嘲笑——他是不是生理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疾病?——还是他这个人有什么问题?
而“人有问题”这个描述,在处男身上也有指向性。
处男——人格缺陷——人品/能力不行——屌丝、无能、猥琐男。
如果年龄在30以上,大龄处男基本摆脱不了这个刻板偏见。
欧美的处男歧视,同样强烈。
电影《四十岁的老处男》,因为40岁还是处男之身的男主,一次不小心说漏嘴,被同事和朋友们知道了这个难以启齿的事实。
当晚担心地一夜没睡着。
不出所料,第二天消息立马在公司传开,他被极尽嘲笑,好像处男就是原罪一样。
一部叫《成人高中》的日剧,把处男歧视简单粗暴地摆上了台面。
剧中,年满30岁还没有性经验的人将被强制进入“成人高校”学习,课程内容是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简单来说就是“学如何破处”。
羞辱的话语更是赤裸裸地扎心。
“一个处男算哪根葱啊?”
“山野的大熊猫都下崽了,国家都为你们哀叹”
在这种“处男歧视”甚至“羞辱”的氛围下,一些没有性经验的男生基于自卑,只能假装自己非处男,才能避免社会性死亡。
没有性经验,是男生饭桌上开玩笑戏谑的固定对象。
没有性经验,是一些人嘴里“失败的男人”“无能的男人”的语言侮辱。
没有性经验,就活该被嘲讽、羞辱?
谁规定,只有通过性,才能成为一个男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欲望是人之本性,但“性关系”的发生和对象的选择,是很私人的层级。
以他人对此的价值标准为嘲笑对象,这是赤裸裸的性别暴力。
无论男女。
处男被歧视
是“处女情结”的反噬?
“处男歧视”的反面,翻过来写着“非处男的优越”。
这个优越,我是看不懂的。
将自己睡过的女性当战利品去炫耀,这已经不在两性问题的范畴。
像下面这位网友的学长这种把自己女朋友当成故事会女主的,一般被归类为人品问题。
当这种一边不尊重女性,一边又嘲笑处男的男性越来越多,舆论的风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知乎上关于“如何看待xx岁还是处男的人?”问题底下,大部分回答都在给予提问者自信,而有一小部分的答案则在阴阳怪气。
说这是男性对女性“处女羞辱”之后受到的报复,有“处女情结”的男性被男生的“处男歧视”反噬。
这是一个冤缘轮回。
发现了吗?这里有一个概念偷换了。
对女性“处女羞辱”的男性一定等同于“被歧视的处男”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是相交但不重叠的关系。
因此,在“处男歧视“”下,没有性经验的男生,不仅被输出这种伤害的男性羞辱,同时还被两性的性别羞辱产生的矛盾所误伤。
日剧《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大龄处男平匡因为害怕被发现自己35岁还是处男,断然拒绝与契约妻子发生关系,即使他很爱她。
因为是处男,他成了一个遇事只会逃避的自卑患者,在外界歧视和自我否定的双重施压下。
是剧也是现实。
相比于处女被万人“追捧”,处男常常是被鄙夷和唾弃的对象。
现实里,大多数男生对于自己的处男身份,忧虑慌张,甚至患上抑郁症等大大小小心理疾病。
这不是“处女情结”的反噬,本质上不过是投射性别空间上,阶级歧视的缩影。
被褒扬的处女,被歧的处男,都是父权制社会下“性羞耻”带来的枷锁和压榨。
男女都是受害者,都是性别羞辱和刻板偏见的受害者。
对于“处男歧视”,是愤怒和必然要抵制的。
但在外界舆论带来的压力之外,个人思想枷锁的解放其实更为重要。
“XX岁还是处男丢人吗?”这个被无数个男生带着落寞提出来的问题,就像女生问“他xxx,是不是不爱我了?”一样,是个自己默认了答案的设问句。
以性经验丰富为优越感大肆炫耀,用自我的价值判断不由分说地否定他人,引以为豪。
这是吊诡的时代。
不管年龄多大,处男不丢人,不懂得基本尊重前提的“人”才丢人。
抵制歧视的第一步,是先忽视并否定“被扭曲环境所强加的”精神洗脑,要解开绑在自己身上的那道锁。
别让时代的吊诡,成为个人的悲哀。
点亮“在看”
对性别暴力翻个白眼
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投稿、媒体、商务合作
”
/ 推 荐 文 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