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女明星敢蹭这里的红毯”
↑↑↑
国内电影院逐渐解冻,国外的电影行业也有了些新动作。
前两天,柏林国际电影节官方宣布,从2021年起,柏林电影节将取消表演奖项的性别,不再分男女。
也就是说,不再有“最佳男、女演员”(影帝、影后),而是合并成一个“最佳主角银熊奖”,并增设一个“最佳配角银熊奖”。
柏林电影节也因此成了,史上首个不按性别区分表演奖项的国际电影节。
官宣一出,国外的声响还没传来呢,国内网友们就吵成一团了。
奖项不再分男女
惹怒了谁?
先来再巩固一下知识点。
名称是改了,但其实总的奖项数量没变。
以前是不分主、配角,都可以获得最佳男女演员,现在是分主角和配角,但不分男女演员。
柏林电影节组委会表示,“取消性别分项,体现了电影行业对性别问题具有了更敏感的认识”,由此也表明柏林电影节支持电影业消除性别歧视的态度。
决议出来后,一开始的声音有表示支持的。
他们认为男女演员只评出一个,只看演技很公平,且欧洲的跨性别群体太多,取消性别分项其实给了少数群体更多理解和尊重。
但人数不多。
几条“支持文案”,零散地夹杂在通篇质疑声下。
更多网友并不吃这一套。
一部分人觉得大可不必,过往矫正过于刻意了——
“没有必要取消男女主角,区分性别奖项本身也是公平的。”
“刻意的营造性别平等恰恰是最大的不平等。”
更多的人激烈表示反对。
他们认为这项举措完全没意义,影帝影后跟性别歧视半毛钱关系没有。
同时为女性鸣冤。
认为此项举措,可以预计到以后获奖的女性比例会大幅度跳水。
在如今女演员分得到蛋糕少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剥削女演员的价值,强硬为了正确而正确。
并举例抗议:“怎么没见取消男女卫生间、男女服装尺码和身份证性别来支持平等?”
同时,他们还预测了即将会爆发的新矛盾——获奖比例。
担心出现女性获奖的机会变少or没有获奖的情况后,态势会更加紧张。
但也不必担心,他们已经针对此状况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不用争抢,人人都有份,一人轮一年。
一碗水就要端平。
也许柏林电影节自己都没想到,取消了男女性别奖项的举措,会让中国的网友们吵得面红耳赤。
在这则消息底下,有一位网友的留言,清流地突兀——
“放在其他国家也许怪怪的,但这件事放在德国就是顺理成章”
没有极力反对,也没有大力支持,只是看到了趋势,然后平静地说出了事实。
但估计没多少人看见这条评论。
在它的上方,网友们依然输出着情绪吵得激烈。
急着下定论的人
只会看到挤压的空间
如果说上面展示的,是基于这次柏林电影节调整上的是非态度,那么下面要说的,是跳出“支持还是反对”层级的异议。
有人摆出“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奖项从不分男女来和反对的声音争辩。
接着,就有人对此精准反驳。
他们认为演员演的是人,人本身就有性别之分,如果取消分项后奖项席位没有因此减少,或不会有太大影响,那“去性别化”的调整就没有必要。
还给出了一个可行性建议。
若想表彰无性别划分的表演,不如在“最佳男女演员奖”之外多增加一个不考虑性别的最佳演员奖。
质疑声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归纳始末缘由。
把调整的原因归为“女拳师”的乱打拳。
有博主认为,表演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奖,本就是为照顾女性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女性更容易得奖。
结果,外国女拳师总爱乱打拳,觉得这样做是歧视女性,结果人家电影节索性直接取消了女性的奖项。
同情她们初心是好的,但脑子不太灵光。
引起的讨论看下来,大多是女性反对的声音。
于是,有人嘲讽,说那么多女性反对,是因为害怕取消了“最佳女主”奖项女性就基本没有机会获奖了。
归根结底,这是认同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和不自信的表现。
有的评论甚至阴阳怪气,打起了“反女拳”。
这场争辩吵得激烈,即便不同的声音很多,但聚焦点无非在——
取消性别分项,不再强化“女演员”“女艺术家”“女科学家”的概念,是否真的能为女性谋来公平?性别平等到底是以“人”还是人的“特质”为基准?
平权争议之敏感,一则举措或一场争辩都将成为舆论场。
我更好奇的是,为什么网友们对这项几乎与自己谈不上关联的举措反应这么大?
是来自男女性别话语权焦虑的敏感?抑或是近段时间厌女仇男的情绪的蔓延?还是一次基于自身局限的情绪化输出?
不甚了了。
反对的声音很多,认为这是对女性生存空间的压迫。
蝉主反倒认为这举动挺酷的,“关注”本身就有积极意义。
在平权话题日趋敏感、“性别分项”问题被意识但极少人敢触碰时,柏林电影节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别下意识拒绝改变
将对错留给时间
从行为出发点来看,柏林电影节这次调整算是一次善意的平权试验。
大环境下,每个行业里的顶尖层级,女性数量和机会是相对较少的,在男女性别比例的矛盾下,这项举措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另一方面,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艺术与人文关怀,柏林电影节是相对走得更前一些的,并不局限于“好莱坞市场”。
近几年入选主竞赛单元的国产片也多为人文向电影,从《巧巧》、《空山异客》、《槟榔血》、《大象席地而坐》,再到去年《地久天长》的双影后影帝。
有人说:“奥斯卡是个奖,而柏林是场电影的节日。”
质疑它是为了zz正确应该冤枉了它,往长远了看,这项举措也许能引导业界往好的方向走。
不止电影行业,也能启发不同工种、不同行业增加对职场上平权问题的思考。
这不算太坏的决议。
质疑女性生存空间有无被挤压、价值有无被压缩,只停留在了表层。
看到观念上的超前,这场平权举措才算发挥了现实意义。
其实在去年,柏林电影节就公开表达过对性别平等的更加关注。
除了在选片数量上增加女性题材和女性导演作品的比重,同时组委会还做出了增加女性高管比例的承诺。
去年主竞赛单元的17部影片中,有7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入选。
女性导演的影片占比是历届最高。
今年则直接做了“去性别化”的尝试。
作为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对于平权议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落实了行动。
这一份的向上变革的意愿和勇气,不应该被情绪的抵制声湮灭。
急着盖章定论的人,只会看到挤压的空间。
不要下意识拒绝还没看到实践成果的尝试,不如放宽心,观望几届,最公正的裁判是时间。
也许还不能判定这场实验是否正向的进步,但是一种选择。
观念的理性和行动的理性,一样重要;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满屏抵制声中保留一份宽容,即使犯错,也给予容错的机会,不然很难向前。
观念是进步的,也是追求进步的。
这场性别分项引发的嘲弄,又何尝不是一种平权意识的提醒?
面对自己不认可的新尝试,包容的心态就是一种进步。
点个“在看”
坐等观望
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投稿、媒体、商务合作
”
/ 推 荐 文 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