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粉丝毁成这样,他是下一个肖战吗?
↑↑↑

饭圈得罪其他圈层的用户出圈,上一次还是肖战粉丝的227事件。
没想到的是,《陈情令》另一位主演王一博的粉丝这次也登上了社会新闻。
先给没来得及冲浪的蝉粉梳理下前因后果。
23日,一个图书编辑发文:《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控诉王一博粉丝为了养号,给豆瓣新书打水评引发大量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饭圈在豆瓣养号”这个神秘的粉圈操作,直接惊掉了豆瓣老用户的下巴。
什么叫养号?
豆瓣作为国内书影音评价相对客观权威的平台,涌进了大量粉丝,她们为了帮自己偶像即将上线的作品打好评,提前在豆瓣养一批号,通过给其他作品打分,提高账号的评分权重。
王一博,明年要上两部“重磅”作品,粉丝摩拳擦掌。
这不,2020还没过完,豆瓣的号就已经养起来了。
于是,为了积攒书影音打分记录,一大批作品被入侵了,从小众文学作品,到四大名著,再到各类经典的、小众的电影……聚集了一大批水评,类似这样的:
豆瓣书影音,都是些安静看书看电影的老用户,一片净土被践踏,原住民直接气炸了。
“蝗虫过境,乌烟瘴气”
“艺术是用来欣赏的,出现这种情况粉丝应该感到羞愧!!”
“粉丝凭一己之力把正主刚有点起色的路人缘又糟蹋殆尽”
有人二话不说,直接跑去王一博的作品底下送上一星:“很抱歉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 。
一场由粉圈发起,乌烟瘴气的圈层大战又开始了。
当天傍晚,豆瓣读书发文称一切养号行为将受到处罚。
为了给自家偶像的作品刷出好评,粉丝究竟有多努力?你根本想象不到。
这场粉丝圈与豆瓣原住民的大战,其实早有端倪。
粉丝过境,豆瓣也沦陷
11月24日,豆瓣实时热榜第一,忽然出现了俄罗斯作家的新书《记忆记忆》。
打开短评区,一些注水评论已经被删除,剩下一片魔幻的空白评和零星的水评。
一头雾水。
根据编辑的描述,这本11月6日才入库,双十一之后才有现货的新书,从上周五开始,就被忽然涌进来的王一博粉丝刷了大量水贴标记“读过”。
要知道,这是一本两百多万字,有着200多个注释的俄罗斯长篇小说,注入了作者、译者、编者的诸多心血,诘屈聱牙,能啃下来的人绝对不会多。
于是,没看过书不要紧,她们就用单调的万金油评语,或者复制热评的文案标记。
有的,不知轻重,直接给别人的作品送上了一星。
这只是被关注到的其中一本而已。
新经典也发帖表示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豆瓣短评区涌入大量0粉注水短评。
豆瓣的反水军机制一直都比较强硬,盲目5星党,零粉丝党,无标记新号,阅片阅书量少的用户,能够拥有的打分权重都很低。
粉丝们为了给偶像明年要上的作品打分,从现在开始,她们就人工养着一批号,打开豆瓣top250,给很多经典书籍、电影、音乐专辑打三星四星。
比如《1984》被打了3星,《红楼梦》等四大名著被刷水分“好看好看”。
再如林奕含声泪俱下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被用一句云淡风轻不知所以的歌词来评分。
seriously?
如果你真的是读者,能写出这种评论?你真的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分量吗?
为了标注“看过”,要么不知所云,要么评论复制黏贴,像极了微博水军。
网友都懵了,在豆瓣搞人工水军,这是什么当代魔幻现实主义吗???
读者也懵了,我来读书看评论的,你就让我看这些?
图书编辑更懵了,我辛辛苦苦弄出来的书,现在连读者的真实反馈都看不到?
很多佛系的豆瓣er体会到了当初AO3用户一样的心情。
当他们控评微博热搜、微博超话、明星评论区的时候,关上页面不看就是了,可当他们冲到自己常逛的平台,蝗虫过境般地践踏自己熟悉的社区生态,再也忍不了了。
对于书影音用户来说,豆瓣的评分是自己阅读和观影的一个重要考量维度,短评区也是一个读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
这么乌泱泱一大片的水贴,直接把平台和原用户的视线污染了。
目前,在豆瓣读书发布声明之后,一些水评正在被清理。
而另一边,王一博的粉头也发布了声明表示道歉。
然而另一边,道歉归道歉,该干的事情也没有落下,内部形成新的脑回路:
1. 行为正确:我们的行为是为了守护作品,没有错!
2. 改变策略:多写真情实感的评论,少去评小众作品,号还是要养!
还顺便diss了一下图书编辑,只有“不太出名”的编辑,才会盯着自己图书的评价一条条去看。
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性。
在粉丝们的眼里,这次只是没做好,不代表不做了。
还有的粉丝振振有词,称这不是一家行为,只不过是他家被有心人抓到辫子迫不得已道歉,刷水评没有对不起豆瓣!
像极了班里违纪被老师抓到的小学生,为了逃脱惩罚,把同样违纪的同桌也给拱了出来。
呕吼,所以大家都在干错事,你干的错事就没错了吗?
蝉主只看到了两个字:幼稚。
被迫失信的平台
粉丝贡献了多少力?
豆瓣的书影音评分相对其他平台来说水分较低,这也得益于平台在反水军、反控评和查封水号上一直很严格。
但近几年,流量偶像兴起,豆瓣小组八卦社区活跃之后,大量粉丝聚集,书影音的风评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流量偶像的粉丝们在豆瓣养号,给冷门作品打低分、给经典作品打水分,给烂片打高分,成为了不少流量粉丝的惯常操作,豆瓣平台机制被破坏,评分也就了失信。
现在的豆瓣国内作品的8分+已经完全和10年前的8分+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比如,在肖战227事件之前,《陈情令》的豆瓣评分一度被刷到8.1,而同期口碑很好的《长安十二时辰》不过才8.4,演技和剧本都一片好评的《小欢喜》也才8.3。
当粉丝在微博为《陈情令》欢呼着喊“阿令牛逼”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究竟拿什么和后面两部作品比?
是服化道,是剧本,还是演技?
此前,王一博的一部糊剧《陪你到世界之巅》一度被刷到了8.6的高分,现在引起逆反,回落到7.4。
然而,7.4在国产影视作品里已经属于中上的水平了,国庆档陈可辛导演的电影《夺冠》也就才7.4。
真正看了这部《陪你到世界之巅》的观众,除了粉丝还有多少人?
一部披着电竞外衣的耍帅偶像剧,能有6.5已经是烧高香。
豆瓣养号刷分绝不是一家流量明星的粉丝在做,这个没有错。
最近,已经聚集了将近8w条短评,却迟迟没有开分的《狼殿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点开短评区,一片粉黑大战的趋势。
粉丝:五星好评,花式尬吹,制造出上万的点赞短评。
其他:一星滚粗。
没有人谈及这部作品的问题,没人说这是一部早已经价值观过时的古偶剧,却早已经炮火连天。
再打开肖战的超话,精华帖都在教粉丝怎么养号、怎么隐藏作品的评分。
除了肖战王一博这些流量大头,其他的流量小花小生,全都免不了这类养号行为。
从85后小花刘诗诗杨幂等,到新生代的朱一龙、王俊凯、李现、迪丽热巴等流量的粉丝,都有同样的操作:
先算好新作上线时间,提前定下养号的目标数量,出教程,号召粉丝种号养号,每天集体打卡某一部作品进行评分,增加水号的活跃度,提高评分权重。
如果某一天的打卡人数少了,还会遭到粉头的批评:“昨天打卡的只有20多个,还养不养了?”
比催你KPI的公司HR还阴阳怪气。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满脑子黑人问号。
她们究竟为什么要做这种无聊的事情?
有这个号召力和执行力,干点什么不好?
这就涉及到了饭圈思维。
她们以为,一部剧一部电影如果收获了差评,不是因为剧本身质量不好,而是有人在黑,所以打着“守护”的名号,前去刷分。
给对家刷低分,给自家刷高分,有粉丝来养号打五星,也有“黑粉”来养号打一星。
于是,打开某些流量剧的豆瓣讨论区,已经和剧情无关了,而是粉丝在掐架。
比如《陈情令》之后,肖战和王一博的粉丝就有点势不两立的意思,在《陪你到世界之巅》的讨论区,顶到前面的讨论,全是肖战相关:“肖战粉丝恶意打一星”、“请肖战粉丝直立行走”。
目瞪口呆。
粉丝可能不知道,这种粉黑大战,将直接葬送流量明星作品的路人缘。
看看,正常的影视剧讨论区都是什么样的?
《隐秘的角落》豆瓣讨论区
大家针对剧情和人物,分析细节、bug、隐喻,每一个讨论都是对剧本身的尊重,也是观众看剧真正的乐趣。
一个劲在刷分和党同伐异的时候,粉丝已经完全忘记了,看剧的乐趣究竟是什么,追星到底又追的是什么。
粉丝追星,把自己当人了吗?
豆瓣读书的声明里有一句话,希望更多朋友来到豆瓣不是给偶像刷分,而是因为分享热爱,尊重作品,也尊重自己。
粉丝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偶像,为了保护偶像的心血,实际上却从没有从心底里尊重过偶像的作品,没有尊重过看这部作品的观众,更没有尊重自己。
尊重偶像的作品是怎么尊重的?客观评价,耳听八方就是最好的尊重。
什么是尊重自己?把自己先活好了再去爱别人。
把思维囚禁在饭圈的逻辑之内,以为数据就是一切,反黑就是正义,爱豆就是永远需要保护的受害者,自己呢,变成了受苦受累费时费力为他肝脑涂地的数据女工也甘之如饴。
损人又不利己。
前些天,还有一个偶像的粉丝行为也一度让蝉主惊掉下巴。
小偶像赖冠霖因为当街吐痰、抽烟以及恋情被爆料,引发大规模脱粉,有大粉表示偶像滤镜稀碎,脱粉回踩。
自己晚上吃草,却给他刷礼物,给的钱能够建一所希望小学。
在全球找的两顶限量级的帽子送给他,他却转手送给了自己的女朋友。
何苦呢?
你省吃俭用给他买的礼物,只不过是他众多奢侈品中最不起眼的一个,你爆肝为他刷的数据,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流量幻象。
为了爱豆吃糠咽菜,为了爱豆甘愿变成数据工蜂、人人喊打的蝗虫……
不论活成了什么,就是没有活得像个人。
对于追星,蝉主还是那句话——
你是你自己,不需要任何粉籍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样的,你也需要对自己真实存在的生活负责。
这才是生而为人的首要任务,不是么?
点亮“在看”,还互联网一个清净
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投稿、媒体、商务合作
”
/ 推 荐 文 章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