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打低分?观众欠这位中国导演一句道歉。
↑↑↑
蝉主一直在等着一部电影上映。
前段时间胡歌参与演出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是戛纳电影节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前不久还上了好几回热搜,广受国内影迷们的期盼。
最终这部电影评分2.7分,在电影节21部作品中排名第六,最终无缘桂冠。
但据说片子在戛纳在放映时,昆汀·塔伦蒂诺在现场全程大笑好几次,甚至看完后主动起身和坐在后排的导演刁亦男握手,对该电影给出颇高的评价。
这足以认证了《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电影质量。
从电影质量角度来讲,能入围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戛纳电影节意味着什么呢?
对于电影人来说,戛纳电影节最感人的仪式,是首映结束后一束从黑暗中投射在电影团队身上的灯光,因为“那是对电影工作者的注目和尊敬。”
甚至有电影人开玩笑说:“为了这束灯光我可以去死。”
《南方车站的聚会》放映后的灯光
妄论得奖与否,只要能入围戛纳电影节候选单元,这就足以证明了主创团队在:筹备构思、编写剧本、拍摄过程、后期剪切……可能长达数年里的所有努力得到认可。
这和“野生”网红们砸20万就能来戛纳蹭个红毯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儿。
刁亦男导演
电影屏幕后的男人
和我们熟悉的胡歌、桂纶镁、廖凡等艺人站在一起,并站稳C位的,是《南方车站的聚会》编剧与导演于一身的刁亦男。
说起刁亦男导演很多人可能不是特别熟。
但如果蝉主告诉你,他是先前获得金熊奖最佳影片的《白日焰火》的编剧+导演,大家可能就会有点印象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灵感源自刁亦男多年前听某首歌曲时,闪入脑海时候的一个片段:
一个有罪的,背负着巨额悬赏的逃犯四处逃亡,想要去见他初中暗恋过后来转学了的女孩子。
起初他觉得这个情节也太矫情了,于逻辑上根本支撑不起整个故事,于是作罢。
直到数年过去,他看到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才决定将它改编:
某个匪徒被警方重金通缉,在逃亡过程中这个匪徒跑到一个村子里的小卖部买水解渴,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通缉告示发现自己值10万块,于是联络自小最疼他的小姑,让她到警察局举报他,这样一来,小姑就能拿到这10万块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灵感便是来源于这个真实案件,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小偷在被追捕的过程中绝望地寻求救赎的故事。
在我们的认识里,匪徒或犯罪嫌疑人都是恶,他们人性泯灭、一无是处。
我们对人性的认知也都非黑即白,要么是伟光正的好人,要么十恶不赦。却不想人心的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轻易定义。
所以《白日焰火》也一样,这两部片极具刁亦男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用看似闲笔的场景描述来呈现小城市、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善恶、欲望交织。
如同刁亦男自己所评价的:“这个男人一开始为了正义而出卖了桂纶镁,但这之后,他才突然意识到这是爱情。”
在影片当中,连环杀人犯替妻子顶罪,抛弃身份四处亡命,而过度的牺牲反过来却扭曲成令人窒息的监视;
女主角虽然感恩丈夫的救赎,却也常年活在被跟踪、身边交往过密的男人一个个死去的恐惧中,所以最后也出卖了自己的丈夫……
男主角的正义也不全是正义,也有为了重回警局一洗耻辱的私欲;他以真心为饵循循诱导,布局逼迫女主角招供;成功回到警局的喜悦与背叛女主角的羞愧交织,让他形似癫狂。
哪里是什么悬疑片?深挖下去全是血肉淋漓的人性。
莫名其妙打低分
这届观众也太狂了
《南方车站的聚会》没有在戛纳上获奖,就证明这部电影拍得不好吗?当然不是。
艺术并非体育竞赛,不存在死板的统一硬性标准。艺术的繁荣应当以百花齐放,齐头并进为目标。
难得有一位中国导演能够在5年前获得金熊奖,又在今年携作品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早就证明了他的作品不可小觑。
但让蝉主诧异的是,翻看5年前《白日焰火》的豆瓣评分,获得国际殊荣的影片竟然只有7.3分,甚至不如一些口碑一般的电影。
是电影本身不好么?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各有偏好这是正常,但就事论事,电影不好大家可以从电影角度来剖析,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相信每一位电影从业者都愿意接受严肃批评,并自我改进。
但蝉主发现,更多的人是因为自己不喜欢的某个演员所以打低分、没有任何证据就恶意揣测有黑幕所以打低分、语义不详的奇怪理由来打低分。
别再说什么“我评价一台冰箱好不好用,还需要自己会制冷才有资格评论吗?”这种辩词丝毫站不住脚。
观众当然可以作评价,客观公正有一说一的建设性批评欢迎至极。
但为了发泄情绪打差评、漫不经心闹着玩儿地打差评,这是对筹备拍摄一部电影,在长达数年的过程里,全剧组上下几十人工作的不尊重。
站在买票入场的观众位置并不高尚,别真把自己当上帝然后就可以恣意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这跟淘宝的专业差评师、对餐厅服务员大呼小叫把自己当爷这种人有什么区别呢?
说实在话,已经过去5年了,刁亦男这个中国导演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而刁亦男倒是没太在意的样子,他在记者会上接受采访时候说:
“我的电影不会刻意设定一个主题,给观众一个先入为主的中心思想。我的电影是将我感兴趣的东西罗列才一起,让观众从中获得属于他们个人化的体验。
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困境,他们通过冒险、牺牲、抵抗获得尊严和自由,这是指引我们生活的动力。”
作为一个性情沉稳甚至有点“佛系”的导演,他压根没打算用鲜明的是非观和普世价值观“教观众做人”,而只是陈述故事,展现人物悲喜,让观众去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所以我们看刁亦男的电影,如果不经细节分析、前后情节比对,观众很容易会觉得这样的黑色文艺电影晦涩、费脑子、复杂难懂、装腔作势……
对充满隐喻的情节觉得突兀,看得不够痛快。
毕竟市面上常见的爆米花电影充满摆在明面上的爽点和笑点,粗暴的画面呈现什么就接收什么,什么都别想,按照导演的埋伏的梗,跟着笑就对了。
没有暗自心惊、没有细思极恐、没有反思警醒,一场“爆米花电影”看下来,哈哈哈笑过也就忘了。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被那些易燃易爆炸的笑点,和肤浅的娱乐方式逗乐:
寥寥数语的一个段子、15秒的搞笑视频足够让我们捧腹大笑,于是一个又一个的15秒,一次又一次被段子激发的多巴胺,令我们在娱乐至死的年代感到心满意足。
正因为不经大脑的即时快乐来得太容易了,所以大家更不想要费脑子和心思去追求深刻但伴随着痛苦的东西。
可是,凡是深刻的事物和长久的收获,譬如学习成长/自我提高/减肥健身等,无一不是需要漫长煎熬,需要在以月为单位的痛苦忍耐中获得。
反映复杂人性和晦暗现实的电影也一样。
不是导演没水平,不是电影质量不够好,而是中国缺少了培养好导演好作品的土壤。
冯小刚导演曾说过一句得罪了很多人的话:“导致中国电影垃圾,是因为一批垃圾观众。”
话糙理不糙。
有些观众一边吐槽中国没办法拍出像韩国《熔炉》、《素媛》这样享誉世界的好电影,一边用脚投票,排队去为爆米花电影贡献票房。
蝉主不得不为导演们叫个冤:任何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都需要所有从业者十年起步的试错、撞南墙、矫正;再试错、再撞南墙……循环往复才能摸索到正确的路径。
而中国观众并没有给电影市场这样的支持和耐心。
中国文艺片市场大多票房惨淡,哪怕口碑再好,但观众不看,票房卖不出去就是亏本生意,下一次资本就不会砸钱去拍这些“费力不讨好”的题材片。
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有些剧本、题材都精良的电影,必须夹带上有流量没演技的鲜肉鲜花们,才能勉强保证票房不至于太难看,但这样一来,不够专业的流量明星又会反过来影响电影的呈现。
当艺术被资本挟持,导演和编剧等主创不可能不作出妥协——整个剧组好几十人,服装场地道具,通通都要烧钱呢。
商业社会,导演也要恰饭,单单喊口号没有用。
如果电影行业的发展光靠导演和编剧一腔热血,卖房卖车、砸上身家来为自己的情怀埋单,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影视剧什么时候才能不跪流量、不讨好观众?
等我们都成为对质量有要求,不那么容易被烂片敷衍和打发的合格观众;并心甘情愿为他们付费开始。
为国产电影,点亮在看
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未经许可 | 禁止转载】
投稿、媒体、商务合作
”
/ 推 荐 文 章 /
网友评论